從Uber的「再品牌化」了解如何分辨商業策略與品牌策略

Uber從2009到2018年,短短10年間,做了數次的「再品牌化 Re-branding」。不過,Uber靠的不僅僅是品牌策略,也包含了商業策略。這次,我們來看看,Uber運用品牌與商業策略分別做了什麼事。

身為品牌領域新鮮人的筆者,一直存在一個疑問,為什麼市場上有麥肯錫顧問公司(McKinsey & Company)以及波士頓顧問公司(BCG-Boston Consulting Group)這一類型的商業顧問公司,但也同時存在像是Superunion、Wolff Olins這一類型的品牌顧問公司?

這兩種顧問公司所制定的策略類型,在本文中分別稱為「商業策略」與「品牌策略」,我們想知道的是:

商業策略與品牌策略,有什麼不同?

要回答這個問題,我們從兩個方向來討論:

  1. 商業策略跟品牌策略在目標上有什麼不同
  2. 商業策略跟品牌策略在功能上有什麼不同

我們會拿近期剛完成「再品牌化 re-branding」的Uber來解釋第二個項目。

1. 商業策略與品牌策略的目標差異

「策略」在牛津字典裡的解釋是:

  1. 「A plan of action designed to achieve a long-term or overall aim. (為了達到長期或整體目標的行動計畫)」以及
  2. 「The art of planning and directing overall military operations and movements in a war or battle. (在戰爭中,規劃以及指揮整體軍事行動的藝術)」

換句話說,策略的目的在於「達到某個目標」。也就是說,商業策略與品牌策略的不同,應該就在於「目標」的不同。

從常見的商業策略模型與品牌策略模型中,也許可以看出兩者的目標的差異。

舉常見的「價值主張畫布(value proposition canvas)」作例子,這個很常使用的商業模型中,除了「品牌」非常強調的右半部(價值主張、顧客關係、通路、客群),商業策略通常還會考慮到:

錢怎麼花(成本結構)、錢從哪裡來(獲利渠道)、跟誰合作(關鍵夥伴)、做什麼(關鍵業務)以及,用什麼做(核心資源)

價值主張畫布(value proposition canvas)是常見的商業模型之一

從如此多面向的角度來看,商業策略側重的,是如何協助企業「生存、成長、佔領先機」,如何在競爭劇烈的紅海中,找到市場機會、根據趨勢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
那麼品牌策略的目標又是什麼呢?

從經典的品牌模型CBBE來看,很明顯的,品牌模型把「品牌共鳴」當作是品牌策略的最終目的

也許會有很多人不認同這樣的說法,不過品牌策略相較商業策略而言,「情感層面」的策略考量佔了更大的一部分。

全球權威品牌顧問公司「Interbrand 」評選2018的全球百大品牌的其中一個衡量指標是「Brave (勇氣)」,另一家權威品牌顧問「BrandZ」的品牌衡量指標則是「Brand Contribution (品牌貢獻度)」看的是品牌創造「消費者消費欲望」與「建立忠誠度」的能力(generate desire and cultivate loyalty)。

Brave brands are trusted brands, 根據Interbrand的調查,那些被消費者信任的品牌,也都展現出比其他品牌更「勇敢」的行動決策。source: Interbrand

無論是「勇氣」或是「欲望」與「忠誠度」,都是屬於情感層面的元素。

因此,情感層面的考量多寡,也許是拿來區別商業策略與品牌策略的關鍵要素。

2. 商業策略與品牌策略的功能差異

因為目標不同,因此商業策略與品牌策略提供給企業的功能也會有所不同。

如果沒有時間看後面Uber的案例示範,我們在這裡直接歸納重點給你,品牌策略與商業策略在功能上的不同,我們認為可以總結成:

「商業策略」的功能在於找出「從主流市場中再創新興需求」的機會點

而「品牌策略」的功能,在於傳遞明確的品牌訊息,提供額外的情感價值以及為企業創造未來的發展可能性。

如果你好奇這兩件功能是怎麼呈現的,Uber的案例不失為一個好的例子。

Uber re-branding案例說明:

現在,我們拿Uber的re-branding案例來看看商業策略與品牌策略在Uber的企業發展過程中提供了哪些功能。

下圖的模型中,我們把市場簡單區分成小眾市場、主流市場以及新興市場。從左到右,則代表品牌訊息強度的弱到強。

大多數的企業都能在這個模型中找到大致符合的位置,但要注意的是,企業的發展是動態的,因此在模型中的位置也會因為發展階段不同而有所改變。

Uber的發展過程,可以簡單找出三個主要的企業目標:

  1. 從新興需求創造主流市場
  2. 從主流市場中再創差異性
  3. 從主流市場中再創造新興需求

而商業策略與品牌策略,在Uber達到這三個目標的過程中,則貢獻了完全不同的功能

目標一:從新興需求創造主流市場

Uber在2009年抓住了正在成長的新興需求:共享經濟。

當大家還在懷疑「共享」這種模式的安全、合法性時,Uber將共乘服務呈現到了大家的面前。

從「新興需求到成功變成主流市場」的過程,品牌策略只是用來增加Uber辨識度,商業策略只是健全的商業模式,確保共乘的模式能在市場中生存與獲利。

有趣的是,一旦新興需求變成主流市場,競爭對手一口氣的也多了起來。除了Airbnb (2008) 跟Uber一樣屬於第一波共享經濟的開拓品牌,其它像是滴滴打車、Zipcar、WeWork、ofo,等等,都是順應著共享經濟的趨勢,迅速加入市場競爭。

從這裡可以看到,Uber做了第一次的logo調整,這個階段的品牌策略主要停留在logo的重新設計,而沒有著力太多品牌形象的經營。陸陸續續的負面新聞也讓Uber一度承受極高的輿論壓力。

可以看得出來Uber在這個階段已嘗試做出差異性,但似乎不太成功。在這個時候的Uber還沒有意識到:

共乘可以有更多可能性(品牌策略)、共享可以有更多潛在需求(商業策略)

目標二:從主流市場中再創差異性

為了從主流市場中脫穎而出,Uber又陸續做了幾次re-branding的品牌策略。除了希望藉此重塑品牌在市場中的形象。

這幾次的品牌策略,除了依舊包括Logo的調整之外,要注意的是品牌訊息的強度一次比一次強烈而且明確 (X軸往右邊移動)。

在2018年剛由Wolff Olins完成的re-branding,讓Uber傳遞出一個強而有力的品牌訊息:

「Move the way you want」,這一個品牌定位,一次打開未來Uber進入各種共乘交通工具的大門。

「Move the way you want」代表Uber將來如果推出共享單車、共享機車、共享飛機、共享遊艇、共享太空梭,等等,都合理。

品牌策略在這裡的功能,不是幫Uber直接創造新的業務,而是把Uber推上了共乘領域的主導者。

創造出更多的發展可能性。

目標三:從主流市場再創新興需求

除了共乘服務之外,Uber還推出Uber Eat,目的是為了在共享經濟中再分一塊市場。但在越來越擁擠的主流市場中,怎麼再創造出新興需求?

「beyond ridesharing (超越共乘)」是Uber的答案。

Uber把點子動到商業領域的共享應用。相繼推出Uber Freight、Uber for Business、Uber Health。

雖然如同「Move the way you want」,「beyond ridesharing」一樣給了Uber探索其他領域的合理性,但單靠品牌策略,無法精準地幫Uber決定該進入「哪些」市場。例如:為什麼是Uber Freight (貨運卡車)不是Uber Express(快遞)?

因此,我們幾乎可以很有信心的說,Uber在進入這些特定商業領域的決策背後,一定有一套縝密分析過的商業策略做依據。

找出真正對企業有利的利基市場,從主流中再創新興需求,正是商業策略在這階段提供給Uber的功能。


總結Uber的例子:

  1. 針對「從新興需求創造主流市場」的企業目標:商業策略更像是商業模型,品牌策略則是透過Logo調整,提升品牌辨識度。
  2. 針對「從主流市場中再創差異性」的企業目標:品牌策略傳遞出強烈品牌訊息,同時創造發展可能性
  3. 針對「從主流市場中再創造新興需求」的企業目標:商業策略協助找出對企業有利的利基市場。

重複前面提到的結論,Uber的例子告訴我們,企業藉由商業策略找出「新興需求」的機會點,同時藉由「品牌策略」傳遞強烈明確的品牌訊息,提供額外的情感價值以及為企業創造未來的發展可能性。

這邊值得一提的是,無論是品牌策略或是商業策略,策略本身是可能失敗的。Uber經歷了幾次不算成功的re-branding,2018這次的re-branding一樣需要時間來驗證成效。


本文之所以透過「目標」與「功能」的差異來分辨「商業策略」與「品牌策略」。是因為這兩種策略在實際應用時,大多數的時候並沒有明顯的分水嶺。

在制定「品牌策略」時,我們通常也會進行市場分析、競爭對手分析、潛在市場調查、消費者行為,等等。分析程度也許不像商業顧問那樣的深入與專業,但這些都是常被納入考量的因素。

同樣的,在制定「商業策略」,或多或少也會涉及到情感或文化層面的調查。

值得提醒的是,分辨商業策略與品牌策略的用意在於,知道策略類型的不同後,企業才能根據想要達到的不同目標而採取正確的策略類型。

同時要注意的是,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目標是會變動的,而且每個企業的狀況不同。在採取任何策略之前,企業都應該先了解公司的經營現況、設立合理的階段性目標,才能避免盲目採取策略,或是錯誤的策略執行。

歡迎分享、追蹤、留言!
也跟我們説說你的品牌視角吧!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主題,請給我們1–5 claps
如果你贊同這篇文章的觀點,請給我們6–10 claps
除了在這裡關注我們,你/妳也可以
追蹤我們:品牌視角FB官方粉絲頁
閱讀更多:品牌視角官方網站

https://button.like.co/yj-porter-wu

分享文章

留言你的看法與觀點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