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造一個企業品牌的核心根基 —企業文化

內在的企業文化,會顯著地影響品牌的外顯行為,包括產品及服務。


當品牌不是個體,而是組織時…

很意外的,過去我們在談論品牌似乎很少提到「文化」這個環節。我們時常關注品牌的目的、主張、調性,卻很少去探索真正能讓一個團隊或是一個企業外顯價值的內在,其實是「文化」。

忽略文化的原因之一,也許是我們太常將品牌當作一個「個體」在討論。當你在思考個人品牌時,談論文化就有點維和;同樣的,我們時常將品牌比喻成「人」,討論著調性、用詞、形象,甚至是動機,我們其實是用著「品牌是一個個體」的角度在思考。

不過一旦我們把角度從個體放大到團隊,甚至是組織、企業,就不難注意到,「品牌」的背後是一群人共同打造出來的。這一群人抱持著什麼樣的理念、價值觀,用著什麼方法在做事,會深刻影響品牌的呈現。長期累積,就形成「文化」。

將品牌當作一個個體探討,是將複雜事簡單化了,我們認為願景、目的這些精神元素,可以影響一個品牌的行為與發展,可是實際並非如此簡單。即便願景、目的再清晰,即便各種品牌規範再明確,只要企業文化不夠紮實,就很難產生支撐並實現品牌目的的團隊。

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品牌願景無法出現期望中能夠帶領品牌的力量,而是淪為口號。

行為,形塑了企業文化

Ben Horowitz 在「你的行為,決定你是誰: 塑造企業文化最重要的事」一書中列舉許多案例說明文化不是你說的話、行銷活動,甚至不是你的信念,而是「行為」。

一群人長期的行為累積會形成企業文化,而企業文化會形成排他性,會留下適合文化的人、排擠無法適應文化的人。

一位創意洋溢的人,可能因為繁縟或官僚的制度,被迫壓抑自己的想法,無論企業「口頭」上多麽強調擁抱創新。如果每次遇到品質與交期的抉擇,總是急就章先處理交期問題而妥協品質,那麼無論這間企業如何強調「品質」,員工都只會把「交期」擺在第一順位。

企業必須從每一次的事件中,檢視行為決策是否跟想要打造的企業文化相吻合,如果強調創新,那麼是否制度扼殺了創意;如果強調品質,那麼是否準備好為了維護品質,犧牲其他利潤的決心?

企業文化牽動外顯品牌行為

落實企業文化的品牌範例- Netflix

如果你進到Netflix的召募頁面,你甚至會看到各種語言完整的Netflix文化介紹。

企業文化比想像的更需要維護


分享文章

留言你的看法與觀點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延伸閱讀